5月1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將海陽二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發射的海洋二號系列的第四顆衛星,將與在軌的海洋二號和C衛星實現組網,形成中國海洋動態環境監測系統。雖然去年11月海陽二號A衛星停止了業務化運營,但海陽二號D衛星進入軌道后,中國海洋監測和災害預警能力并沒有下降,而是通過三星組網,我國的海洋監測與災害預警能力不降反升。
作為海洋環境動力衛星,海洋二號系列衛星主要用于觀測全球海洋動力現象和過程。該系列衛星搭載了多種先進的遙感有效載荷,可以全天高精度監測海面高度、海面溫度、海面風場等海洋動態環境數據。例如,微波散射儀用于測量海面風力,雷達高度計用于測量有效波高度、全球海浪、海洋環流等數據,校準輻射計也與雷達高度計配套使用。進一步提高測量精度。此外,還有自動船舶識別和數據采集系統,可以在全球海面上測量船舶的位置、航向、速度等數據,為海上航行、定位、搜救等提供保障。
海洋二號B星、C星、D星的軌道不同。三顆衛星建立海洋動態環境監測網絡后,我國海洋監測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僅用6個小時就完成了全球海洋觀測,較前20天有了跨越式進展,基本能滿足海洋科研、海上運輸和海上安全的需要。與此同時,全球海洋監測的覆蓋面也擴大到90%以上。
海洋監測能力的提高可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數據支持。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是海洋,地球97%的水在海洋中。海洋對全球大氣循環和水循環有重要影響,是全球氣候和天氣的主要驅動力。如今,全球變暖在世界上變得越來越嚴重。*氣候在增加,氣候系統的平衡已經很脆弱,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們需要加強對海洋的監測,更深入地了解海洋與氣候的關系。三星組網后,中國海洋動態環境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將有效推動中國氣候變化研究,增強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海洋監測能力的提高可以為沿海城市的海洋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提供重要保障。中國海岸線漫長,地處季風區,海浪災害、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頻發。同時,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因此,中國是世界上受海洋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202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統計,我國近十年海洋災害平均直接經濟損失約88億元,影響最大的災害是風暴潮。海洋二號系列衛星能夠準確監測海面風和浪高數據,實時觀測西北太平洋整個風場,為臺風和風暴潮預警提供實時有效的高精度數據,大大提高防災減災預警能力。
此外,海洋監測還可以為近海捕撈提供支持。通過監測海面溫度等數據,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可以識別海洋中的鋒面和中尺度渦旋,從而為探測海洋漁場的分布提供支持,幫助漁業公司降低成本,增加漁獲量。
目前,除了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外,在軌還有海洋一號C衛星和D衛星、高分三號衛星和中法海洋衛星等海洋衛星在軌運行,交織成一個監測海洋環境和生態的“天網”。在海權戰略的指導下,這個“天網”正在逐步完善,中國的海洋監測能力將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