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垃圾分類從試點走向全面推廣,走向常態化,一些在試點中有效的經驗和方法就不一定適用了,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的干擾下,垃圾分類“運動式”的推進,受到嚴重挑戰,相關垃圾分類的項目的資金、資源不足,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緩慢。政府、產業界以及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知也進入一個理性的階段。
一、垃圾分類目標的“繁”和“簡”
垃圾分類的目的意義:一是徹底無害化,改善環境質量;二是資源最大化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的等級;三是完善社會治理結構,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四是改變民眾價值觀,引領綠色低碳生活。
沉靜下來細想,垃圾分類的本質就是減少資源消耗,同時將已產生垃圾中的有用東西循環利用起來,包括廚余垃圾中的有機質和可回收物中高值可利用的東西。減少資源消耗,就是垃圾的源頭減量,需要從教育入手,特別是中小學生的教育,形成節約資源的良好習慣;資源循環利用主要是產業的事,前端對生產、流通企業進行資源消耗的約束,后端按市場化運作,循序漸進水到渠成。所以確定合理的質量目標,讓老百姓能做到,財力和資源可支撐,才能保證良性循環,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社會治理的化“繁”為“簡”
垃圾分類包括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其中垃圾分類屬于社會治理范疇、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理屬于產業治理范疇。2017年,上海推行垃圾分類驚艷了中國,全國紛紛效仿,各地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在垃圾分類環節,有分十幾類的,有分8、9類的,也有分5、6類的,特別是對濕垃圾上海精細到了極致,很多城市學不來,也鬧了不小笑話;在投放環節,“三定一督”,廚余垃圾必須破袋,不能有其他垃圾混入,讓老百姓不勝其繁,抵觸情緒大。
這些“繁”其實是為了產業治理的“簡”,前端分類質量高,后端處理的設施運行好,故障少。但是由老百姓承擔的前端“繁”,是免費的,沒有收益,后端的“簡”是企業行為,是有政府付費和收益的。所以前端投放的“繁”如果超出了老百姓的“方便”尺度,自然會抵觸,如果沒有督導員的桶邊督導,其實行效果必然“前恭后倨”。
?
在中國老百姓家庭的廚房里,垃圾桶里大部分是廚余垃圾,混入少量的紙張、塑料等在所難免,如果非要追求分類的“純度”,就得長期實行桶邊督導和督導員二次分揀,社會成本高。還有一個“小”問題,廚余垃圾投放時,現在要求破袋投放,塑料袋放入其他垃圾桶,旁邊又沒有洗手設施,老百姓覺得非常不便。如果我們后端的處理技術能夠讓老百姓無需破袋,他們就會覺得分類投放沒什么不方便,那么支持垃圾分類的意愿就會自然持續。沒有了上面的問題,定時和督導也可以從簡,即方便了百姓,又可以減少政府前端垃圾分類的支出。
?
三、產業治理的化“繁”為“簡”
?
產業治理“化繁為簡”,有三個方法可以實施。
?
一是收處園區化。包括三級園區化:中轉站園區化、分揀中心園區化和協同處置園區化。中轉站園區化:社區為單位,利用原來的其他垃圾中轉站,增設有害垃圾暫存空間和廚余垃圾暫存或小型廚余垃圾處理一體機;分揀中心園區化,是指以區、縣為單位,利用大型中轉站或新批一處用地;協同處置園區化,以市為單位的靜脈產業環衛園,功能包括垃圾焚燒(填埋)、餐廚垃圾、市政污泥、園林垃圾、醫療廢棄物、病死畜禽、糞污、爐渣處理等。
二是技術包容化。開發使用包容性的工藝,使處理設備能夠吃“粗糧”。因為前端分類的容錯性,導致物料成分有雜質,按照傳統思路,成分復雜的物料需要多級預處理來保證處理設備吃“精料”。
三是殘渣兜底化。生活垃圾首先是垃圾,兼有資源屬性,通過垃圾分類的相關處理后,仍有一些低值的物料不能徹底利用,比如可回收物中的陳腐紡織物、泡沫箱、無法利用的玻璃瓶等,廚余垃圾預處理產生的殘渣和沼渣等、有害垃圾處理后的爐渣等,這些東西要么沒有消納渠道,要么再利用的成本極高,所以必須找到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方式處置,焚燒是最好的辦法。
我國目前的垃圾分類處理還是以焚燒為主,處理規模占到生活垃圾將近60%,填埋只在垃圾規模不足300噸/日的縣市存在。焚燒專門針對混合垃圾,無論干垃圾、濕垃圾都可一燒了之,減量化效果好,還能變成可再生能源,作為兜底性處理設施是非常必要的。
?
我國當前實施垃圾分類,同時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兩者相輔相成,分類和無廢并不是說要不計成本的把垃圾全部資源化,而是在無害化的基礎上,在綜合成本可承受的情況下將垃圾中的資源按照3R原則進行循環利用,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持續平衡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