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品,說起這個可能很多人還比較陌生。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就稱之為生態產品,其特點就是節能、可再生,作為一個新興概念,伴隨生態文明發展而來,橫跨農工商,雖然你可能對概念不太耳熟,但是談到生態環境補償、生態旅游業、種養一體化、綠色有機農作物等這些具現化的代表,大家應該還是很熟悉的。
2021年,我國正式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注重發揮政府在制度設計、經濟補償、績效考核和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到202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
意見提出,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推進生態產品供需精準對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完善縱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考核機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
隨即,農業農村部的《推進生態農場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提到,要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建設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在全國建設1000家國家級生態農場,帶動各省建設10000家地方生態農場。為什么有機蔬菜、有機水果的價格相較普通產品更高,就是生態產品的價值體現,也疊加一些供需不平衡的市場機制因素。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關注。山西《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海南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吉林《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支持接踵而至,GEP改革的步伐也是如火如荼。
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即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物質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要說如何實現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體系帶來的影響絕對是顛覆性的。繼深圳建立GEP核算“1+3”制度體系,四川省統計局試水GEP核算研究,山東蒙陰開展鄉村三級GEP核算,麗水公開了2021年GEP綜合考評結果,成都首份GEP核算報告出爐,全國首份開發區GEP核算報告在宜興發布......越來越多的“星星之火”開始點亮這條GEP與GDP雙軌并行之路。
越注重GEP考核,越能體現生態產品總價值,生態產品單位面積價值,越能印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因地制宜構建了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從全國范圍來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還略顯單一,比如生態旅游普遍就喜歡搞“農家樂”,比如生態農業,就標榜“有機菜”,做大做強的“基因”還明顯不足。
專家也表示,轉化路徑成果和模式進入密集推出期,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量體裁衣”,認知要跟上,理念要先進,措施要適用,生態產品價值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