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關于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的新聞刷屏了。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下稱“規劃綱要”),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對于這份文件的解讀,大部分環保同行都關注到了第四章“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空間”的部分,其中要求:
加大生態環保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水平,構建集污水、垃圾、固廢、危廢、醫廢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動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全面推進資源高效利用,建設促進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態環保設施。
應該說,生態環保的內容能被納入到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本身就對環保產業是一個利好,釋放出積極性的信號意義。但是,如果仔細閱讀文件可以發現,這些提法其實并沒有什么新意,大部分都是以前曾經多次強調過的內容,有點老生常談的意味。不過,“環保圈”也注意到,文件在其他地方還是有一些新鮮的提法,例如“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交通物流、能源、生態環保、水利、應急、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
這意味著,未來,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將與生態環保深度融合,數字化、智能化將成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
1 “推動5G技術等與生態環保深度融合”
規劃綱要關于數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出現在第四章第十四節“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
文件要求:全面發展融合基礎設施。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交通物流、能源、生態環保、水利、應急、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助力相關行業治理能力提升。支持利用5G技術對有線電視網絡進行改造升級。積極穩妥發展車聯網。
這透露出一個信號:未來,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生態環保深度融合,將成為一個方向。
通過對齊戰略需求、識別企業核心業務能力,共同規劃未來數字化轉型的應用架構藍圖與實施路徑。2020年下半年,北控水務管理數字化規劃項目組組織開展了三期業務能力共創研討會,聚焦公司戰略方向與業務現狀、資管平臺業務能力構建,集團高管團隊、各中心及大區管理團隊、業務條線骨干、共同探討未來業務能力架構。
北控水務認為,“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能夠充分結合企業自身特點的頂層設計,為企業指明前進方向,確定目標,涉及企業經營理念、組織構架、管理手段等多個層面,不可能一蹴而就。
2 “數字化將是未來五年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開展數字化轉型,對于環保企業來講有幾方面的好處。
1、挖掘數據資產
在北控水務看來,數字化轉型、構建平臺型企業是基于戰略迭代升級的必然要求,是輕資產轉型的必由路徑,也是未來環境產業發展的大方向。借助數字化轉型,可以充分挖掘企業的數據資產價值,從企業自身需求和痛點出發,量體裁衣,從而發現新的業務價值點,助力產品和服務創新升級,進而衍生出全新的數字化業務和商業模式,使數字化持續為企業賦能,實現良性循環。
對于北控來說,數字化對內可以提升運營效率、對外則可以提升客戶滿意度。數字化轉型將為北控水務實現管理萬億資產的戰略目標賦能,以期為行業企業數字化進程帶來更多示范意義。
2、提高管理效率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好處首先就是提高效率。通過數字化的工具,能夠把企業的技術、產品、服務做到模塊化、標準化,讓交付變得更加容易,讓執行過程更加安全可靠。同時,通過數據的挖掘,再結合企業的管理、財務,并向前延伸,還可以優化前端的設計環節,把三維設計做得更精準,讓供應鏈更清楚,預算更精確,讓過程管理變得可視化、數字化。
3、滿足客戶需求
眾所周知,環保產業是為管理者,尤其是政府提供服務的,而政府作為客戶,對信息化、數字化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在智慧環境、智慧城市管理等方面,政府客戶都已經提出了很多的數字化訴求。這些訴求,也對環保企業提高了新的要求,因此環保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是勢在必行。
4、產業協同發展
環保產業發展到今天,企業之間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競爭關系了,未來更需要從合作的角度來尋求發展,需要一些有情懷、有理念,能夠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來合作,這就需要借助產業互聯網的工具,打通不同企業的平臺,實現產業的協同發展??傊?,維爾利董事長李月中表示,數字化將是未來五年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3 環保產業數字化還存在哪些挑戰?
在環保產業,智慧水務是數字化應用最早的領域之一。不過,目前智慧水務的推進仍然較為遲緩,遇到一些阻力?!碍h保圈”此前也曾經總結過智慧水務的4大關鍵挑戰——不夠硬、不夠深、不夠廣和不夠準。
首先,不夠硬
目前水務企業的智慧化升級多集中在數據化平臺這類“軟”智慧上,在需要與智能硬件結合的“智能化應用”層面,水務企業涉及較少,所以目前智慧水務的現狀就是普遍“偏軟”而“不夠硬”。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數據可視化,打通數據孤島本身就是實現整體智慧水務提升的前提,所以大家都在做;二是因為軟件公司都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因此信息化升級的難度相對較??;第三則是由于這種信息化改造視覺沖擊明顯,項目成就感與可展示性也比較強。
但是,水鏈中幾乎每個環節都需要與硬件設施結合,沒有“智能化應用”的支撐,數據化平臺就無法與具體場景深入結合,控制平臺與實際業務就容易變成上下兩張皮。而要實現“智能化應用”,就必須有大量智能硬件的支持,因此“硬智慧”是智慧水務繼續發展的基礎。
其次,不夠深
目前,水務企業普遍反饋的一個問題就是——專業軟件公司對水業務理解不夠,因為對業務吃得不透,軟件公司容易簡單平移互聯網行業的中臺思路,這樣后期就會出平臺與業務脫節或者不匹配的問題,導致設計出的信息化平臺無法有效幫助自己管控業務。因此,水務企業對數據化的認知需要進一步提升,而軟件公司也需要投入更多時間和耐心,更加深刻地理解具體業務,只有這樣的雙向奔赴,才能解決理解“不夠深”這個關鍵挑戰。
第三,不夠廣
在“智能化應用”層面,目前水務企業的發力集中在供排水領域,而對于比如“智慧加藥”、“智慧曝氣”、“水質預測”等水處理環節涉及較少,也就是智慧水務應用領域還比較窄,“不夠廣”。
“不夠廣”與“不夠硬”既有重合也有區別,“不夠硬”主要是因為智能硬件的缺乏,而“不夠廣”除了因為智能硬件的限制之外,也是由于需要將AI技術與水處理專業知識相結合,這樣的結合,有很高的技術難度。雖然很難,但是如果想要持續提升智慧水務的水平,就必須直面“不夠廣”的挑戰。
最后,不夠準
“數據準確性”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錯誤數據,永遠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所以只有“數據準確”,才能讓基于數據做判斷的系統,給出正確的決策,因此“數據準確”是“智慧水務”的基礎。
造成數據不準的原因大體有兩個:一是基層技術人員對數據不重視,在采集與上傳時敷衍馬虎,導致數據失真;二是受限于底層硬件的性能。
對于第一種原因造成的數據“不夠準”,需要通過提升管理,提升整個企業對數據化的認知來解決;對于第二種,則只能通過技術更新,從硬件本身進行提升。
其實,智慧水務遇到的這4大挑戰,也是整個環保產業在推進數字化進程中普遍面臨的問題,值得所有環保企業借鑒。再好的數字化技術,也必須要與環保產業的實際真正結合起來,才能切實發揮作用。我們不能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剛脫離管理落伍的窠臼,就又掉進“偽數字化”的坑里。就像規劃綱要里說的,只有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生態環保的“深度融合”,才是我們的目標。